千里山镇社会治理“精”上发力 群众满意“质”上提升
近年来,千里山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把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工作主线,围绕“加强社会治安、矛盾纠纷化解、完善法律服务、办好为民实事”四个方面精准发力,取得2024年千里山镇社会治安工作群众满意度为100%和位列乌海三区第一的好成绩。
一、加强治安防控,让群众安心
(一)全域巡逻,织密社会治安网络。依托区级“海区e家”信息化平台,接入千里山镇辖区社会面视频资源350余路,突出旅馆、网吧、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巡逻防控,出动警力2837人次,警车1236台,对各类单位场所检查615次,下达整改通知书40份,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。
(二)警校携手,共筑校园安全堡垒。严格落实“护学岗”高峰勤务制度,每日派民辅警对辖区内2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进行巡逻监管,开展校园周边整治和“护校安园”活动30余次,排查并整改周边隐患4条,全力维护学校师生安全。
(三)重拳出击,守护百姓朗朗乾坤。全力打击治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,接警1294起,受理各类行政案件206起,同比2023年分别下降2%、10%。治安案件任务完成率108%,处罚各类违法人员136人。扫黑除恶常态化,紧盯易滋生黑恶势力的行业领域深入摸排170余次,每周收集登记线索,目前涉黑涉恶公诉案件为0。
(四)精准反诈,捂紧群众钱袋子。发挥群防群治力量,着眼“打、防、管、控、宣”等反诈工作,深入厂区、村(社区)宣讲20轮,受教育人数达4000余人。创新推出反诈劝阻五步工作法,成功劝阻一名被“洗脑”的企业员工,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。
二、抓实矛盾化解,让群众顺心
(一)源头排查,掐灭矛盾“小火苗”。坚持源头治理,发挥“一办两所”作用和网格化管理优势,全面摸排矛盾纠纷70次,发现处置矛盾隐患67起。通过“微网格”治理单元实时捕捉各类重点人员、矛盾纠纷的苗头信息反馈至“美丽乡村码”,形成矛盾纠纷和重点人员台账,为精准管控和风险等级筛查提供数据支撑。
(二)多元化解,打开纠纷“解压阀”。建立村社“首问调”机制,推动村社干部、网格员随时处理简单纠纷57件。建立镇“会商调”机制,发挥“四所一庭”人民调解委员会、市场监督管理所等职能作用,联动相关部门合力会商调处矛盾纠纷63件,确保矛盾不上交。
(三)信访代办,筑牢调处“稳定器”。合理设置1个信访代办站和8个村(社区)信访代办点,试行“居民点单、代办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信访代办“三单”工作法。2024年领导干部接访下访70余次300余人,代办各类事项855件,办结信访难题3件,其中一起涉少数民族欠薪纠纷仅用三天成功联动化解。
三、优化法律服务,让群众放心
(一)深化法治宣传。线下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,举办理论宣讲、法治讲座等活动130次,线上推送各类法条法规47篇。聚焦土地、婚姻、劳动等热点问题,开展乡村振兴特色普法活动1300余场,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,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。
(二)打造法治阵地。推进法治政府创建工作,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承办各级人大代表建议4件和政协提案18件。统筹抓好法治文化建设,打造法治文化品牌,将法治元素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。新地村被评为“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”。
(三)建优法治队伍。统筹整合辖区16名法律明白人、8名法律副主任、9名律师、44名人民调解员,构建高质量的法治服务队伍。在重大决策、合同审查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建议90余次,组织专题法律培训7场,开展法律咨询、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360余场,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,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素养。
四、优化便民服务举措,让群众暖心
(一)惠民政策精准落实。落实关爱帮扶措施,精准聚焦低保、特困、高龄老人等弱势群体,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80余万元,发放暖心煤补贴530.74万元,发放各项农业补贴147.25万元,做到各项补贴精准发放、应补尽补。
(二)惠民工程稳步落地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关爱服务,为辖区老人提供为老服务50余次,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1233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及重点人群享受免费体检。借助集团化办学,团结小学塑胶跑道完成升级改造,与滨河小学实现资源共享,城乡教育水平同频共振。
(三)惠民整治行动有力。翻新改造休闲广场,新增配套休闲健身设施,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10余次,人居环境焕然一新。稳步推进“煤改电”清洁取暖项目,全年改造3321台,保障冬季供暖。持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,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“草原书屋”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各类活动,推动乡风文明持续向好。